Leave a comment

连载|《石刻传奇》之独自带兵(4)

四 独自带兵

曾传玉知道,眼下自己虽然冲出了太平军的包围圈,但并没有脱离危险。因为自己仍然在太平军控制的地盘上,根据军事上的惯例,太平军随时都有清山的可能。

自己的死并不足惜,但随他突围后的这一百多条生命,就像一座大山压得曾传玉忘却了疲倦,坐立难安。六哥的生死未卜、采莲的处境不明,《荷鹤图》交谁保管,他有太多的东西放心不下。

夜幕徐徐降临,谢富贵迟迟未归,休息了近两个时辰的湘勇开始活跃起来,曾传玉又担心谢富贵的安危,他将众人集合起来,鼓励着说:“我们与其在这荒山野岭坐以待毙吗,不如化整为零分散冲出去。正说着,远处传来一阵“踏踏”的声音,打断了曾传玉的讲话。声音由远及近,他警惕地抬起头来,侧耳倾听远处的动静。

那是人的争论声和沉重的脚步交织在一起的声音。在寂静的深夜中,这点声音让这批被太平军追击得胆战心惊的湘军忐忑不安,不由自主地拎起身边的刀枪,准备着厮杀。

声音越来越近了,夜雾之中,只见当头的谢富贵背扛一口硕大的铁锅,身后几个人抬的抬,背的背,弄来不少柴草和食物。

见是谢富贵带的几个人归来,曾传玉这才松懈了紧绷的心弦,起身迎了上去。

谢富贵不愧为久闯江湖的人,不仅侦察了附近没有太平军伏兵,而且带来了一些薯米之类的食物,还顺手牵羊地捉了一头猪。

又饥又累的湘兵们一见,不禁大喜望外,纷纷聚集拢来。

到了此时,曾传玉方悟出六哥为什么要谢富贵陪他突围的深意。这个谢富贵不仅武艺超群、胆大心细,生存能力更是超强。

他不由得感激地迎了上去,不料,谢富贵却低声说:“陌龄,还是要赶快走,此平地不宜埋锅起火。”

瞧着曾传玉一脸的愕然,谢富贵接着说:“平地上的烟雾容易招来敌人。此地不到两里地,有一个小村庄,到那里埋锅起火,就不怕被识破。”

曾传玉一听方才释然,立刻吩咐湘兵赶紧按谢富贵说的做。

说是小村庄,其实此地也只是十几户庄户院落,环绕着几株老树而筑连在一起,似乎是在抵御大自然的空旷。

这批湘军一来到此地,便在这连片的院落外选了一方平地落脚,杀猪的杀猪,捡柴的捡柴,烧火的烧火,淘米洗薯的各司其职。

趁着湘兵们忙碌着烧火煮饭歇脚之际,曾传玉也抽空在这个小村庄转了转。

由于连年的战争,村庄附近遍布大树和灌木。也可能是打战的缘故吧,这个小村庄里,非老即少,非妇即弱,青壮年竟然不见一个。

让曾传玉奇怪的是,这么小的一个村庄,却有一个平常在小集镇上才能看到的铁匠铺。虽然铁锭上摆放着一把硕大的铁锤,土砖墙壁上挂着打就的锄头、镰刀之类的物件,但从那些锈迹斑斑的物件上瞧得出,这个铁匠铺已很久无人光顾了。

是啊,在这个用刀枪说话的年代,锄头、镰刀已失去了昔日的作用,从生活中的主角地位沦落为配角。

在炉子的风箱旁边,一个苍发的老人正蜷缩着,像是一尊了无生气的雕像。

曾传玉轻轻地叫了一声:“老人家,打扰了。”

半天没听见回应,他惊诧地走近前去,这才瞧见那位老人脸上有了点动静,对方那双眼帘像是费了很大的劲才睁了开来,眼角处却是糊满了眼屎,一副苟延残喘延续生命的样子。

也许是没有力气,那位老人嘴巴尽管极力蠕动着,曾传玉却一句也听不懂。

正巧,谢富贵带着几个湘兵寻找了过来,喊曾传玉去吃饭,曾传玉摆摆手,示意稍等。

无奈之下,谢富贵只好走近老人身边,仔细听老人在说什么。

谢富贵出道早,走南闯北跑过不少的地方,他连猜带蒙听懂了老人说话的大意。

老人是一个外地人,落脚此地不到一年时间。帮着附近的村民们打打锄头、镰刀之类糊口。因着近一个月来,太平军与清兵的拉锯战,村民纷纷外逃,村里十室九空。他则是年纪大了,又没有熟悉的地方落脚,便龟缩在铁匠铺里,已是饿了好几天了,只能在此地等死。

听着谢富贵的解说,曾传玉心里沉沉的,深邃的眼光暗淡了下来,像是临近尾声的火焰——有光亮,却缺少火焰的冲劲。瞬间,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滋味涌上心头。他默默地随着谢富贵走出了破败的铁匠铺,来到湘兵们吃饭的地方。

好久没有吃到肉的湘兵们,一个个狼吞虎咽地吃着自己的一份食物。曾传玉端着自己的一份,饥肠辘辘的他忽然没有了食欲,他悄悄叫上谢富贵,带上自己的那份肉菜,往铁匠铺走去。

那位老人一见有人端来了吃食,暗淡的眼神里顿时闪出异样的光亮,双手接过碗,大口大口地吞食起来。

趁着老人吃东西,谢富贵用手势连比带划地与老人交流起来。

原来,这个老人来自湖北的一个小山村,祖传一手银匠手艺。在老家时风闻银匠手艺吃香,便走出山村想到外面的世界赚点钱回家建房。开始几年也还顺利。不料,一年前在一个小镇上开了个小铺,正碰上一批溃兵蹿过,整个小镇被抢了个精光,他的银铺也未能幸免。净身出门的他只得再次游荡江湖,好不容易走到了此地,便在当地人的挽留下,在此地选了个空房开了个铁匠铺,帮村民们打打锄头、镰刀什么的糊糊口。不料,还是没有躲过战争的魔爪。

从老人断断续续的讲述中,曾传玉、谢富贵还了解到离这个村庄十几里地,有不少的太平军正在前往那里集结。

为什么他们的周边总是太平军在集结?朝廷的军队到哪里去了?

从铁匠铺出来,曾传玉、谢富贵心事重重地来到湘兵休息之地。

战争年代,能够得到一点饭吃,当兵的便很满足了,何况还有肉吃。那些湘兵一个个心满意足地正等待着当官的行动号令。见曾传玉、谢富贵慢慢地过来了,一个个湘兵都围了过来,听候下一步的行动。

不料,谢富贵却摆了摆手:“兄弟们都累坏了,咱们先养足精神,恢复元气,凌晨时分再动身。”一听主官吩咐就地休息,一个个湘军又横七竖八地躺了下来,不一会儿鼾声便此起彼伏。

谢富贵安排了岗哨后,便踱了回来,悄悄地叫了曾传玉来到远离湘兵休息的一棵大树下商量,决定将剩余的近百湘兵分散渗透出太平军的包围圈。毕竟,此地仍为太平军的势力范围,人多目标大,容易被太平军咬住追击。

按照谢富贵的分批突围方案,现存的这批人以三十来人为一组,分为五个梯次朝四个方向突围。曾传玉、谢富贵为第三批突围队伍,拥有十多支火枪,是剩余湘兵中实力最强的。按照谢富贵的布置,第一梯队往南,作为第三梯队的前锋;第二梯队往北,万一有事吸引敌人注意力;第四梯队先往西北方向穿插,再折回往东与第五梯队会合;最终突围的目的地是从江西方向进军安徽的湘军“吉字营”。

听完谢富贵的安排,曾传玉心里很是不安。虽然他并未独挡一面地带过兵,但平时六哥曾国华时常跟他讲过行军布阵的道理,一起突围虽然目标大,但相互之间还有个帮衬;而分散突围,目标虽然小,但一旦被围住,死后连个报死讯的都没有。当初六哥如果不是交给他300多名湘军精锐集中突围,杀出一条血道,也许早就全军覆没了。

曾传玉实在难以决断,他后悔当初跟随六哥时自己为什么不多学一点军事。现在一百多号生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他知道,只要自己一声令下,谢富贵等一百多号兄弟都会义无反顾地豁出去,生与死,就在于一刹那间。曾传玉心情沉重地瞧着睡态各异的湘兵,心中甚是不忍。

下期关注:散银铸牌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