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ve a comment

连载|《石刻传奇》之绣女情思(7)​

七、绣女情思

曾传玉陪着洋人、粮商等一干人走进衙门内院,菊花馨香扑鼻而来。跨过内院,来到后堂坐定,他吩咐佣人:“去,将刚送来的云雾银针,给众人尝尝鲜。”

后堂粉白的墙上,悬挂了几幅曾传玉的画作,当门上挂着的是《荷鹤图》绣画。

一番寒暄之后,品着湖南名茶极品黑牡丹的香气,张姓粮商的目光一下子被墙上挂着的《荷鹤图》绣画所吸引。这幅画极具情意,颇有山野风味。他观察良久方开口:“曾大人,这幅画是谁的大手笔?”

“区区不才。”曾传玉接口道。

张姓粮商惊讶了,一个湘军的头目,竟然是一个技艺超群的画师?在他的印象中,湘军来自强悍的楚地,只认刀枪,不识李杜。没想到,眼前这位不仅画艺高超,且见识不凡。

其实,张姓粮商不仅是粮商,还是一个颇有艺术造诣的画商,只是动乱社会,艺术不及生存重要,粮食比书画更有市场,他这才弃画经粮。

张姓粮商发话了:“曾大人,贵军缺粮,这十车粮食算是兄弟送的薄礼…”

“要不,兄长将此画拿去,且作凭证,等打败长毛,我让朝廷归还银两后,你再退还此画。如何?”曾传玉心里过意不去,主动提出将心爱之物《荷鹤图》质押在粮商手中,以示诚意。

张姓粮商一听曾传玉的建议,喜出望外。

他再次细细地审视着这幅《荷鹤图》绣画,突然发现在绣画边角上有着一方刺绣的印章,凑近仔细一瞧,发现是“情思”二字。作为画商,他自然能感觉得到此字的含义,不由得脸露微笑地说,“曾大人,看来您这画还蛮有故事的呀!”

“故事!什么故事?”曾传玉惊讶地问。

“我当然知道有故事,但这故事内容嘛,只有天知地知,你知她知,唯我不知!”

张伯元朗朗大笑。用手指着那枚印有“情思”二字的印章,补充着说:“这不就是故事的主题吗?还有这‘无情多恨何人识’的诗句,饱含着这位绣女一腔深情。期待着月晓雨晴影阴时的来临。这样情深意重的信物,您质押给我,恐怕有些不妥吧。”谈吐渐深,双方不仅知晓了对方的大名,还感受到了情致是这样的对路。

曾传玉闻声凑近了去瞧那方印章上的字,脸上不由得一红,眼睛里透出难堪的神色。说实话,自从拿到这幅绣画后,他根本没有去仔细瞧过绣画上的内容,何况画上的绣字?他更没有认真品读就直接将绣画送给了六哥作见面礼,直到三河突围时绣画才物归原主。他此时才忽然意识到六哥曾国华临别时那意味深长一笑里的含义了。

经张伯元的点拨,《荷鹤图》的故事昭然若揭。

曾传玉不太喜欢读书,而是一门心思沉浸在作画、涂鸦之上,并且经常到荷塘边观察荷花的生长和凋谢,久而久之,绘荷信手拈来,娇艳真切,其功底远远超过自己的年纪,左邻右舍便送了他个“绘画神童”称号。

有一位年龄与他相仿的姑娘,经常带着曾家一帮姑娘、小姐来到荷塘边观荷采莲。这位领头的姑娘出身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琴棋书画样样精晓。八九岁便得到母亲真传,一双巧手,绣得一手好花。久而久之,常在荷塘边写生的曾传玉便从旁边人的嘴里知悉,这位艺名为“采莲使女”姑娘姓胡,名采莲。她自幼在江浙一带生活,因着家乡战火连绵,不得已随父母流落湖南衡洲,后又到湘乡,父亲去世后,家境破落,被曾家收养并聘为刺绣讲习,指导家族女眷的女红功夫。采莲姑娘因此被方圆百里乡亲们称之为“才女”。因长得亭亭玉立,美若天仙,又有“锦绣仙莲”之称。

父亲决定送曾传玉到曾国华的军中谋生,曾传玉也有心要以家乡荷叶塘为题材,画一幅具有乡情诗画的景观图,送给六哥。寓意家乡情谊,从军报国。他觉得荷塘、鹤影、蛙鸣、仲夏的萤火虫最具故乡的情。近来,无论白天还是夜晚只要有空他便端着一个画板到荷塘习画临摹,时常遇到采莲姑娘在此习练女红。

一天晚上,曾传玉正聚精会神地描画,忽见位于荷塘东南方向的绣花楼那油灯闪烁的窗叶被缓缓推开,一阵熟悉的湘东衡南民歌徐徐飘来:

“萤火虫,飞过垅;

打把锁,锁大门…..”

置身萤火虫闪烁的荷塘,遥望绣楼的灯光,曾传玉有些心猿意马,情不自禁地脱下外衣,捕着了几只萤火虫,走向绣楼,来到采莲的绣花绷前说:“喜欢吗?这是我给你捉的萤火虫。”

采莲将萤火虫捧在手心,受宠若惊:“你怎么知道我喜欢萤火虫?”

“你刚不是在唱吗?”曾传玉回答。

“你找我有事?”采莲问道。

“是的,莲子,你帮我绣一幅画吗?”

“只要少爷不嫌弃。”采莲自知曾传玉即将离乡从军的消息后,她几次想找曾传玉问个明白,但欲言又止,今天见曾传玉找上绣楼,更是想问个明白。

曾传玉喜出望外说:“太感谢了,会影响你教习吗。”

“我可以晚上绣。”采莲回答。

“我该怎么谢你?送你一幅画怎么样?”曾传玉有些不好意思。

“谢什么,你不是送我萤火虫了吗?”

“嘿嘿,下次来,我捉一饭碗萤火虫给你做桐油灯用。”

采莲开怀大笑,“你说话要算数喲!”

你不相信?我们拉勾。”曾传玉嬉笑着说。

“好,拉勾。”

两人齐唱,“拉勾,上吊,一百年不许变……”

一阵欢笑之后,采莲将话引入正题。惋惜地说:“你的画艺很受乡邻的敬仰,假以时日,今后必成大器。现在弃画从军,不觉得可惜了么?当然,从军可以加官进爵,但战争瞬息万变,天有不测风云。”

“现在乱敌当前,如果都不当兵,何来天下太平?”曾传玉回答。

“我们老家有句话,‘好崽不当兵,好铁不打丁!’而曾家的男人,到了年龄,谁不是从军?”

采莲提醒他道,“你读过唐朝王翰那首《凉州词》吧。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诗中之意,不言自明。曾传玉听后哈哈大笑说,“放心吧,爷爷说我这个人是‘鼻子尖、耳朵长、福大、命大、造化大。”

采莲知道男人的志向是很难轻易改变的。她意味深长地说:“古言道,别时容易,再见难。画我尽心帮少爷绣好,少爷事多,可别忘了给我捉萤火虫的约定。”

曾传玉没有听出采莲的玄外音,随口答道:“下次我要捉一只,只燃不灭的萤火虫,当作陪伴你的长明灯。”

说者无心,听着有意,采莲将曾传玉的话视为一言九鼎的承诺,默记于心。

两个多月夜以继日的刺绣,一幅精美绝伦的《荷鹤图》刺绣出来了,为了准确表达曾传玉画稿的原意,突出仙鹤的羽毛动感,采莲姑娘特意将绣线劈为十六丝,运用转色不留纹路的“无痕针法”,将荷花的筋路、斑纹、正反阴阳转色表现得淋漓尽致。仙鹤的绒毛,楚楚而动,雨后的荷花,别样娇红,伞状的荷叶鲜翠欲滴。

《荷鹤图》绣好后,采莲姑娘按照当时民间刺绣行业画师不题款(即不题词,也不盖印留名),绣女留艺名的传统习俗,顺手题词一首曰:

素萼羞蒙别艳迟,

鸟花归合(鹤)在瑶池。

无情多恨何人识,

月晓雨清影荫时。

随后,署上“采莲使女题”的字样。词中表达了荷塘里的莲花之所以迟艳,是因为它与瑶池仙鹤为伴,盛开在别样的季节和环境,画师情感的迟钝与爱的麻木,使绣女满腔的炽爱转变为无人知晓的一种痛,这一切的一切,就像是雨后的月阴人朦之夜,无法说清是月朦胧还是人朦胧。

采莲姑娘觉得诗还不能完全表达内心的感受,随后又特意请湘乡远近闻名的老铜匠曾三,打制了一枚“情思”二字的铜印,压在题诗之首位,如画龙点睛将整个画面和诗意凝聚在深深的情思之中。

“神童”的画,“才女”的绣,老铜匠的印,配上这多愁善感、动人的词,《荷鹤图》开创了湖南湘绣集诗、画、书、绣、印五大艺术门类于一体的先河。

 下期关注:补救画稿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