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ve a comment

【大美乡愁】活动动态(68)一“渠”水兴了一座城

编者按

湖南省民协【大美乡愁】寻找湖南最美“古村镇,老手艺”活动采编组,带你走进靖州古城。

【湖南日报】2014年12月9日第十版报道

本报记者 文热心 肖军 黄巍

通讯员 张景武

渠水南来,挨着靖州老城流过,向北再向北。

城因水而兴。北宋皇帝在这里设州也罢,朱明王朝在这里建城驻兵也罢,历史上渠水边这个盆地——靖州城成了中国版图上西南的重镇。渠水,是这个镇子的生命。

1、千年古城,骨架仍在

世事日新。历经千年的靖州城虽然今非昔比,可渠水和异溪相夹的那一块还保留着它昔日的骨架。

据当地史志专家介绍,靖州古城可用一首诗概括:“古城总是九,洪武年间修。设有五城门,还有四古楼。伞、西、前后街,轿行衙门口。中、简、一书院,十三祠堂修。五宫南北东,两堂湾坡有。四十八口井,四坡同向游。四十八石阶,荣军牌坊楼。鬼蜮城隍庙,玉皇镇靖州。”

11月初,记者寻访这里时,虽然没有看到古城门、衙门、古楼,古祠堂、书院也改作了他用,可异溪上几百“岁”的石拱古桥——马王桥仍在。别小看了这桥:“相传五代时楚王马希范尝经此,故俗名马王桥。”与桥相接的那条老街——土(楚)桥街古风依然,近千米青石板路从桥头一直延伸到西门。石板路两边,是古商铺和民居。古民居上挂有“丁家大院”、“吴家大院”、“孙家大院”等牌子。

“导游”指着一幢古建筑告诉记者:那是贵州会馆。靖州有会馆14处,保留下来的会馆还有四五处,只不过改为学校和医院罢了。

会馆多,就是客商多。渠水带来了古靖州的商业繁荣。

2、一条渠水,通江达海

靖州老城另一个特色就是码头多。

记者来到渠水的一条小巷。青石板铺就的小路从渠水河边“爬”过近百米的长坡,折上土(楚)桥街。出巷处有一个牌坊,上书“宝庆码头”。渠水沟通湘西和湘南,打造了一条繁华的物流线。也沟通了华中、华南、华东和西南,是靖州通江达海的黄金水道。

渠水是靖州人的生命线。这条发源于贵州黎平的河,经通道,入靖州,过会同,从洪江市的托口注入沅水,在靖州过境达72.5公里。境内汇入渠江的大小支流有101条,共达1021公里。

当地文史专家告诉记者:“靖州木材、兽皮、药材、核桃等山货,平川的大米、油料的运出,外面的百货、南杂的调进,几乎全部靠渠江。”有多少码头,现在人们说不出准确数字,但老人们还记河中船“阵”的壮观:“一天少则上百条,多则达200余条”,“白天渠江,百舟竟发,风帆点点”。

渠水江小滩多,水涌石繁,河道弯曲,因此撑船的人都是胆大心细、技术过硬的汉子。他们心里有一本“沿江地形地貌经”,并用“路头歌”唱出来。如:“三百篙头问一讯,黎平壕里要小心,王家洞,陡屹屹,一篙一篙撑上来。”

3、苦中作乐,渠江排歌

靖州一带森林资源十分丰富。渠水河里好放排,靖州也就成了木材集散地。

到清末时,靖州城“从东门码头沿江以上至水酿塘的木排几乎绾到江中心”。“每天排上记码工人‘差四、差五呀——’的报数声,敲虎计时的‘梆梆’声,江中划排汉子原生态的排歌声,码头浣衣女‘啪啪’的捣衣声,小孩子在河边玩耍的嬉闹声……汇成了一曲动人的原始交响乐”。

木材多,木行也多,放排也就成了靖州男人讨生活的途径。

排工苦,排工贱,排工险。不知何月何年,排工们编出了一《渠江排歌》首,苦中作乐:“托口进江大板滩,鸡龙阳秀过关难,流瀑乱石三尺浪,沙堆门口剪刀滩……金滩银滩滩连滩……铁板架挢是板滩……鲤鱼生籽是鱼滩……花花绿绿观音滩;水酿塘头望靖州,手把浮桥进东门。”

4、回味古城,记住乡愁

当然,如今的老城渠水岸边非常静谧。

记者在一个吊脚楼上,看到了一个晒太阳的老人,望着静静的渠江水出神。他在回忆过去的岁月?

当轮子代替篙子,渠水这段昔日的繁荣转移到了靖州新城,而新通车的包茂高速更让靖州城向山里扩张开去。

可是,渠水上昔日多彩、多味的生活,并没有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几位老人合作写出了《怀古杨家巷》,靖州有关部门还组织拍摄了《渠江,美丽的传说》电视片……这也是记住乡愁吧!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