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ve a comment

湖南衡东:最后的 “织女”

湖南省民协继今年四月与湖南日报联合开展"记住乡愁:寻找湖南最美"古村镇、老手艺"活动后,今年九月又与湖南卫视在"湖南新闻联播"黄金时段联合开播「记忆乡愁」寻找湖南最美"古村镇、老手艺"活动。在活动采编组省民协陈秋平带领下,湖南卫视摄制组深入衡东多个乡村,采编了「记忆乡愁」最后的 “织女”系列节目。

 

 

踏板织机:秦汉时期,黄河、长江流域已大范围使用,脚踏使织工双手解脱出来,提高了生产率。但即便如此,在乡村里的织布声,似乎是渐行渐远的历史。

蓑衣工:中国南方蓑衣由棕皮缝成,可以遮雨避寒,是中国农民最常用的劳动工具。由于化纤产品的出现,蓑衣上世纪七十年代用得越来越少,基本绝迹。

湖南衡东:唧唧复唧唧 “织布声”渐行渐远惹人思

在中国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的乡村,唧唧复唧唧的织布声再熟悉不过,在很多60后的脑海里总有这样熟悉的一幕:慈祥的祖母或外祖母脚踏织布机,忙个不停,换来了一家人的生计或新衣。最近,记者在衡东县草市镇见到了人们久违了的织布机。

这是一种让人温暖的声响,在三四十年前遍布当时的中国乡村。这台纺车是母亲作为祖传之宝,送给朱沙娥的嫁妆,细小的棉线随着轮子滚动,成了梭子,她早已使用得烂熟于心。

衡阳市衡东县草市镇大队河村 朱沙娥:它是老古董哦,用来纺棉线,它在我妈妈手上,有上百多年了,我家里养这么多人,就是靠纺棉花,到街上去卖。

手和脚要配合好,脚踩两下,手转动一次梭子,早已横竖排好的棉线,便紧密地织在了一起。

衡阳市衡东县草市镇大队河村 朱沙娥:要有耐心,有耐心就不难织。我织一床(被子)150块钱,做手工钱,买要200多。

时光就如同这飞速旋转的线梭,如今年过花甲的朱沙娥也是两个孩子的祖母,靠帮别人织棉被,给小孙子们赚点零花钱。

衡阳市衡东县草市镇大队河村 朱沙娥:从十二岁织布,今年六十二了,现在别人送线来,我就织布,一织,我就要发狠啦。

朱沙娥手工纺织的平纹棉布,每天可织布0.3至1米,主要用来做棉被,一床被子数万根棉线,每一段都在她手指穿梭过。

衡阳市衡东县草市镇大队河村 朱沙娥:这个被子,在下雪天,下雪,这个被子就舒服,暖和,暖和,好软,它过冬就好一些。

朱沙娥的手艺远近知晓,在工业时代,却被渐行渐远地遗忘。但,我想,这两个织布机前长大的孩子,多年之后一定还会记得那床温暖的被子,满是祖母的味道。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