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应明19岁进入湘绣行业,在这一行业摸爬滚打了30个春秋至今无怨;他为着将湘绣产业做强、做大,从米箩跳进糠箩,绞尽脑汁,颠簸流离至今无悔;他几十年来收集了上百万文字的图片和湘绣资料,就为着让湖南的文化名片——湘绣真正走向世界……
一个美丽的择业“错误”
曾应明进入湘绣行业,似乎是一个美丽错误的引导。18岁那年,他高中毕业回到街道办事处,这位中学的优秀团支部书记,很快被委以武装专干的重任,又被任命为街办企业的厂长。后来,听说长沙县湘绣厂有一个美术车间,自幼爱好绘画的他,便不管不顾地被招进了厂当学徒工。然而,招工的主管却将他安排在配线车间,当了一位湘绣服装裁剪工。但他并没有气馁,3个月时间就学会了裁剪、踩缝纫机等工序,6个月便能独立设计并生产出一件完整的服装。
1986年8月曾应明在即将调离湘绣厂前,请事假自费考察了全国湘绣市场,他从长沙到武汉、北京,再到西安、成都、重庆,沿江而下到南京、上海。那时的他,住的是最便宜的旅社,吃的是自带的湖南干辣椒。给他印象最深的是北京2元/天的“西钓鱼台宾馆”和那里的蚊子。不过这趟自费市场调查并没有白费,他在北京认识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刘魁立先生,从他那里见识了国外绣种——原苏联的“十字绣”。这段考察经历对他后来将湖南湘绣走向市场、推向国外奠定了自信的基础。
一段被信任拖下海的奇缘
人们走进商海,原因各有不同,对曾应明来说,却是被“信任”拖下水的。那还是在1992年7月,当时身为长沙市进出口公司工艺品部经理的他到上海出差,在上海和平饭店的套房住下,便听到走廊里有人争执。原来,两个台湾人住惯了套房,而此时酒店的套房已经客满,便与服务员争了几句。随后见到曾应明从套房出来,台湾人便与他交涉希望换房,生性随和的曾应明对此冒昧的要求并未为怪,随即同意搬出了套房。
两个月后的一天,回到长沙的曾应明突然接到了台湾人的电话,说是要拿10万美元到长沙进行投资,请他帮忙找项目。对湘绣情有独钟的曾应明立即与长沙县湘绣工艺服装厂联系好后,邀请台湾人到长沙考察,终于牵线组建了湖南龙腾工艺服饰有限公司。后来,这个合资企业因种种原因,难以为继,曾应明终被台湾人拖下了“海”,成为了总经理。事后,他才知道,这个台湾人原来是台湾有名的龙泰通投资集团的总裁王龙霖先生。不过12年时间,这个公司从2间租来的小作坊、4名员工,发展到拥有近5000名绣工的企业,产值也由原来的68万元跃升到4800万元。
一个“夕阳产业”崛起的奇迹
刺绣在中国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四大名绣”除苏绣因走工艺品与日用品并举之路而一枝独秀外,蜀绣和粤绣的市场份额不断萎缩。湘绣也不例外,如何重振湘绣雄风?
曾应明认真研究了湖南湘绣从起源、发展、没落、振兴到再发展的成长规律。他猛然发现,在中国刺绣发展的历史中,日用湘绣曾占绝对地位,目前湘绣成为“夕阳产业”完全是由产品结构失调造成的。他1984年收集出版了一本《湘绣民间故事集》,其中“绣花鞋”的故事流传甚广,他便试着刺绣了二十多个款式500多双绣花鞋和十多种湘绣靠垫等新产品,在1996年广州秋交会上引起轰动,来自意大利的双马公司以16美元一双订了3000双。以后,又增至10000双。此后,绣花鞋成为湖南湘绣独有的拳头产品,久销不衰。尝到成功的甜头后,他不断地开拓湘绣日用品的市场:韩国、日本的学生湘绣校服,西班牙湘绣披巾,美国的湘绣晚礼服……
然而,他并不满足自己的发展,几十年来,他积累了成千上万有关湘绣的史料、产品资料,以及国内外刺绣的史料和市场资料。这些众多刺绣资料方面的积累,他都是在试图圆一个梦——湘绣梦。于是,他牵手韩国高丽丝绸有限公司、中国台湾金霞湘绣有限公司,联手打造中国最大的刺绣产业基地——星沙湘绣城。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星沙,一个占地300亩、总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的湘绣城正在浮出水面,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稿源:长沙晚报)
(作者:赵文健)
(编辑:王彦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