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政协常委、省政协副主席姚守拙
湘绣城用行动证明:走出去的道路是对的
这个活动是我们第一次举办政协委员活动日。由此证明我们省政协对发展湘绣产业的重视和广大群众对湘绣寄予的厚望。
此次专门请了专家、行家和资深委员,大家提了很中肯的意见和建议。我总结了一下,主要在“人才、市场、设计和技术”三个方面。
就人才来讲,有关同志反映湘绣人才青黄不接。有两个途径解决:一是走学校教育路线,二是由省有关部门办证认可资格。在“人才竞争”和“人才培养”方面,也需要动动脑筋,也要受到相当重视。
就市场来讲,湘绣城用行动证明:走出去的道路是对的,因此取得很好的效果。讲到湘绣和苏绣的对比,要相信通过积极努力、包括省政协这样的活动能提高市场占有份额。湘绣完全可以赶超苏绣。
就设计和技术问题来讲,湖南湘绣的历史悠久,在湘绣城现在的良好势头下,把全省相关的产业组建起来,整合资源,形成一个产业链。不要形成恶性竞争,绝对不要搞内部摩擦。苏绣的成功在于有很好的产业链,这是他们的成功之道。设计是技术问题,产品要通过设计上档次,所以我们要加强设计力量。我们很高兴看到湘绣城和国际化结合有很多新的方向。
还有社会关注的“诚信”问题,这也是湘绣城进一步发展不可或缺的。
省政协常委、省政协文教卫体委员会主任严尧卿
政府主管部门要重视,领导要重视
无论从产业发展角度还是继承传统文化来看,湘绣都应该受到重视并继续发展。
首先,湘绣产业要发展,必须在两个方面有所提高:一是提高艺术水平和文化含量;二是提高工艺水平。作为手工生产的工艺品,生产的技艺水平要提高。所以湘绣要发展,必须从艺术上和从工艺上提高。其次,人才培养是关键。人才培养从技工到技师,是个基础性的问题,除了要继承传统的民间的技艺之外,还要担负创新的任务。很多行内人、相关部门、有关负责这方面的同志要好好研究一下。最后,政府主管部门要重视,领导要重视。除了有关的同志自己努力开发相关的市场之外,主管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很重要,政策支持很重要,该投入的要投入。
省政协委员、省政协副秘书长黄献民
希望湘绣产业能成为文化强省的主力军
感谢长沙县委、县政府、县政协以及湘绣城对这次委员活动日活动的支持,让我们委员有这样一个机会了解湘绣产业的发展状况。
本次活动是本届省政协第一次组织委员活动日,也是首届委员活动日的首次活动。本次活动主题是“关注文化强省,走进湘绣产业”,参加的委员阵容强大,参政议政能力强,对湖南的文化产业及湘绣行业都有所研究。我们通过到星沙湘绣城及有关的农户家中、绣庄参观和考察,感受到湖南湘绣城是湘绣产业的龙头企业,在行业中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希望湘绣城再接再厉,在湘绣产业的发展中担起重任,为湘绣产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省政协委员、湖南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王晓天
感谢湘绣城为传承湖湘文化立下的功劳
湘绣城安排就业3500多人,总产值2.8亿元,很不容易!湘绣是商品,具有商品的共性。但它不是纯商品,它是具有文化含义的商品,它是工艺美术的商品。可以分为艺术的层次和技术的层次两个层次来讲。编织、加工是技术的层次,较从前传统技术生产上有进步。设计、图案、风格等是艺术的层次,比过去有进步,但在艺术的层次上还是薄弱了一点,模仿的东西较多,设计上创新不多。
很感谢湘绣城为保护我们湖南人的传统产业所作出的努力,为传承湖湘文化立下的功劳。希望你们继续发扬光大,把我们的湘绣产业推向更高更远的层次。
省政协委员、湖南商学院经贸学院副院长、教授罗双临
从产业角度规划湘绣传统产品
湘绣城从产业角度规划湘绣传统产品,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市场意识如何在传统产业中发挥原有优势,创造新的辉煌。
首先是“市场创新”。把过去属于工艺品、欣赏品的东西推向日用品就是创新,湘绣城一定要坚持走下去。第二就是“设计创新”。引进大批大师级人才,将大师理念融入产品,利用他们的影响力扩大影响。第三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否能在初中、高中直招特色人才是一个思路。还有就是跟劳动部门联系开展劳动资格认证,合作颁发湘绣产业从业人员资格证书,让湘绣从业人员能执证上岗,能拿到国家承认的学历证明,从而在技术上、行业上、标准上、人才培养上树立起湘绣城的行业标准。
省政协常委、湖湘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田伏隆
湘绣城有两个方面的功劳
湘绣城有两个方面的功劳:第一个是保护湖湘文化的遗产,第二个是促进湖南的经济发展,创造经济效益。这两个方面也是湘绣城的任务。这两个任务概括起来讲就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湖南湘绣要发展,扩大影响,首先是提高地位,将湘绣作为湖南文化的一种特色,将湘绣产业作为湖南文化产业的一个特色产业来发展。
其次是关于市场的需求。要对国内外市场进行调查,满足两个方面的需要,一是文化艺术心理需要,另外是实用的需要。比如日用品我们应该考虑到外国人生活习惯的需要。二是关于质量、价格的问题。可以有不同档次的货品,但对假冒劣质现象应该杜绝禁止。
归根结底,湘绣要做到传统与创新相结合,艺术类品与日用类品相结合,保持文化遗产与经济效益相结合,不同的层次与不同的人才相结合。
省政协常委、长沙市政协副主席周秋光
加强创新,做大做强湘绣产业
湘绣城做得非常不错,现在构思在未来五年内,达到20亿元的宏伟目标,我想是可以达到的,也是应该达到的。
怎样去实现5年宏伟目标呢?关键是创新。首先是管理机制创新。作为文化产业,应该确定湘绣的地位,我们有信心做大做强,与苏绣竞争。
二是生产机制创新。绣品如果机械化就没价值,但是手工并不意味着不可以创新。湘绣的质地、原料、绣体都可以创新。 不仅可以把湘绣放在丝面上,也可以绣在衣服上等。在内容上也可以创新,除了花虫鱼鸟,在书法件上、 油画件上绣都算是突破。
三是在销售上创新。要充分利用华人社会这个优势,在华人遍天下的优势中,让我们的湘绣产生广泛影响力。
省政协委员、省湘绣研究所总工程师王小辉
湘绣在沟通方面应该多做工作
作为一个湘绣工作者,感谢湘绣城给我这个同行一个学习的机会。湘绣城把湘绣走向日用品做得很好,值得我们学习。
我觉得湘绣应该在传承上大做文章。国外对湘绣特别感兴趣,民族的东西很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但我们确实对传统的东西理解不够,大家感觉湘绣手锈、机绣区别不大。另一个方面是我们应该与竞争对手形成良性的竞争,我们完全可以共同把我们的市场做得更好。目前状态下,感觉同行间的良性竞争做得不够,互相沟通和学习还不够,而且有些互相排斥。湖南湘绣在沟通方面应该多做工作。
省政协委员、省经贸工会主任钟力生
整合湘绣产业资源,造就湘绣人才大军
我谈两个方面的观点。一是整合湘绣产业资源;二是造就湘绣人才大军。
湘绣这些年遇到些困难,缺乏技术优势、人才优势,我们其实拥有市场优势、劳动密集优势等。如何整合湘绣产业资源,壮大湘绣产业,经济与艺术的结合,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艺术与生活的结合,这都是很好的思路。另一个方面,湖南湘绣存在后继无人的问题,我们大量缺乏设计人才、技术人才、管理人才。造就湘绣人才大军,应该是一个共性的认识,我们应该从教育体制创新入手,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挽留人才。我们相信湘绣产业做大做强大有希望。
长沙县政协副主席、星沙湘绣城总经理曾应明
整合配套资源做强湘绣品牌
湖南星沙湘绣城于2003年4月由湖南龙腾公司、韩国高丽会社和台湾金霞湘绣公司三方合作而组建。整个工程占地300亩,总建筑设计40万平方米,工程总投资4.8亿元,目前工程建筑29万平方米,其中商业面积5万平方米,生产工厂9万平方米,公共设施3万平方米,配套住宅12万平方米,公共配套设施约2万平方米。
湖南星沙湘绣城现拥有“湖南龙腾、锦龙丝绸、顺龙服饰、金霞湘绣、星沙房产、鑫元大酒店”等七家下属企业。现已拥有54个农村收发工作站,长年绣工3500多人,忙时务农、闲时刺绣的季节性绣工近万人。2006年生产总值2.8亿元,总计上缴税利2100万元。截至2006年12月,园区引进湘绣、服装、电脑刺绣、印花等配套生产企业25家,今年1至6月湘绣城园区32家企业,完成生产总值2.48亿元,其中珠海的柏劲珠绣厂一家就完成产值 6000多万元。
湘绣宝贵的资源优势,受到了长沙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2003年,长沙县政府提出了发展湖南湘绣的建议,湘绣城就是这样一个以工业生产促进市场发展的文化产业基地。为了做好湘绣城,近年来在长沙县委、县政府和县政协的领导下,我们做了如下几项工作。
首先,做好市场调查,建立产业销售网络。制定了以国际市场为主,兼顾国内市场的销售策略,在韩、日、美、澳建立四个国外代表处,2006年我公司仅出口到韩国、日本、美国三个国家的湘绣服装合同总产值达到2亿元人民币。
其次,用知识产权组织湘绣产业集群。星沙湘绣城之所以能在湘绣行业市场销售一片哀叹声中崛起,就在于选择了创新路线,一是产品创新,以生产湘绣日用品为主;二是针法创新,如在珠绣工艺中创新了“垒针法”,超强的立体效果,使其产品迅速打开美国市场。
第三,突出文化内涵,打造湘绣城品牌。2005年12月,长沙市委宣传部和长沙县政府在星沙湘绣城成功地举办了“湖南省首届文化产业发展高峰论坛”,确立了“湘绣在湖南民间工艺产业的领先地位”。此后,湘绣城又举行了一系列活动,并将“湘绣城”注册为四大类、四十个分类的产品商标,为构建一个完整的湘绣产业链创造了条件。2006年12月,湘绣城旗下的服装品牌“顺龙”被授予“湖南省著名商标”称号。
第四,六位一体,相互推进。为解决企业的缺人之急,2006年5月,湖南湘绣城收购“湖南软件职业学院”70%股份,2008年将计划培训 3000名湘绣技艺人才,已与湖南城镇工业联社和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创建湖南工艺美术产业基地,并于2007年7月以2.5亿元价格拍买350亩土地,具备了创建基地的硬件。湘绣城实施“公司+市场”、“工厂+农户”、“学校+基地”的经营模式:即以湖南湘绣城公司为龙头,园区1200个商业铺位为市场,下属的6家公司独立开创产业,发展25家配套工厂专业生产,54个收发站(培训基地)管理几千名农户绣女,构成了金字塔式的分级管理和分销管理相结合的模式,从而大大地推进了企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
原载:湘声报 2007-9-29
记者: 罗武战 高定一 见习记者:寻晓燕